您当前的位置 :热点 >
6岁男童遭13岁少年杀害 官方通报
2021-03-15 13:16:30   来源:环球信息网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前段时间,让大家深深牵挂的,小巷离奇失踪的6岁男童,在失踪15天后终于有消息了,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孩子已经不幸遇害,遗体在邻居家被发现。

被害男童后脑勺有被钝器击伤的痕迹,面部某部位甚至有被剥皮的情况出现,而手上也有被绑的痕迹,很有可能此前遭遇了虐待。

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做出这一切的行凶者,竟是一位13岁的少年,在本地上初一。而且据了解,行凶者杨某与被害人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

唯一有联系的就是,被害男童的外婆,跟杨某的家人住在一条巷子里,但两家人并不熟悉。只是有一次放鞭炮,被害男童跑过去看,其他时候并没有与杨某有什么接触。

那么,杨某为何以哄骗引诱的手段,将被害男童骗到家中,还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将其杀害?其实从事发后的一个细节,就可以看明一切:如此恶行之后,杨某居然能够镇定自若,并且事后进行藏尸。

这让笔者想起一个严肃而又伤痛的词语——少年杀人犯,他们冷血、变态、反人类、反社会,不是所谓的一时冲动,而是原始欲望的呈现,一旦再度发作,真的很难控制。

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纯真可爱,是怎么一步步变成“恶魔”?这可能跟他的原生家庭有关。据悉,杨某的父母早年离异,杨某被判给了母亲,但平时主要还是外公外婆在照顾他。

不难看出,父爱母爱的缺位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杨某心理扭曲的主要因素。这个恶魔般的孩子,不是一人持刀害命,背后还站着对他放纵不管的父母。

近年来,未成年极端犯罪事件,屡屡上热搜。人们关注的焦点,除了重新研究论证刑事责任年龄,显得极为迫切外,在孩子家庭教育方面的反思也不能缺位。

上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部展开了一项大规模的“早期儿童纵向研究”,他们挑选了2万名幼儿园及小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用以探究孩子成长的家庭影响因素。

试验得出结论:孩子就是一面镜子,只有父母本身的特质,才能影响孩子的成长和表现。简单地说:孩子就是父母德性的映照,父母本身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

然而,他们不可能一辈子都是孩子,终将离开父母走向社会。不懂事,不应成为他们犯罪的挡箭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在于教给他们多少学识,而是教给他们做人的基本规范,学会谦逊和敬畏,明白羞耻与担当。当他们逐步走向社会,不一定多么出色优秀,但至少不做出有害于社会的事,至少避免出现灾难性后果。

孩子生而为孩子,但父母却并非生而为父母。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 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为人父母,责任不轻。子女教育的失败,害人害己,痛苦一生。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是对不合格父母的警示。为避免最可怕的后果,当父母的不能不深思:对孩子,我们到底做了什么?



[责任编辑:ruirui]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联系QQ(992 5835),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