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一女子为了渡过难关,变卖掉自己30克重的纯金手镯,拿去溶解后竟发现只有18克黄金,她当场就懵了。
延伸阅读
黄金掺假如何防
如果购买黄金的动机是为了投资,并不在意是否一定要拥有实物金,消费者也可以考虑一些替代的方式,如纸黄金、黄金现货和期货、黄金基金等,以避免实物黄金的掺假风险
购买金条等实物黄金,成为时下许多消费者热衷的资产保值方式。但在一些地方,黄金市场不时出现掺假现象,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近日被曝光的某品牌“黄金项链掺假”事件,更加让不少消费者疑虑重重,如何防止买到掺假的黄金?
专家介绍,辨别黄金掺假有一些小窍门,比如:看颜色,黄金首饰纯度越高,色泽越深;掂重量,黄金饰品托在手中应有沉坠之感,假金饰品则觉轻飘;听声音,成色在99%以上的真金往硬地上抛掷,会发出吧嗒声,有声无韵也无弹力。假的或成色低的黄金声音脆而无沉闷感,一般发出“当当”响声,而且声有余音,落地后跳动剧烈;看标记,国产黄金饰品都是按国际标准提纯配制成的,并打上戮记,如“24K”标明“足赤”或“足金”,18K金标明“18K”字样。
不过,黄金掺假水平有高有低,这些简便方法对于那些“高水平”的造假,可能就不那么适用了。因此,如果消费者想要求个放心,可能还是需要去专业监定机构做检测。如果“千足金”里掺了铱或钨,专业的贵金属检测仪是能看到的。此外,还有一种破坏性检测的方法,如果检测者能承受几十毫克的耗损,溶解掉部分黄金,送进高分辨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破坏性检测,也能得到非常准确的结果。不过,这些检测都需要承担一定的费用。
警惕黄金首饰清洗“被缩水” 损耗范围应提前说好
随着品牌珠宝店的兴起,近年来,有关黄金清洗、加工方面的投诉有所减少。最好不要选择那些规模小、证照不全或非法加工点。
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为了避免首饰“被缩水”,消费者在金饰加工店清洗或者维修饰品之前,要先与珠宝店加工人员达成协议,在加工过程中会出现多大的损耗,损耗范围大致在什么范围内。
黄金手链清洗一次少两克
据中国江苏网报道,江苏连云的陈小姐结婚时,老妈送了一条黄金手链,戴了近一年,不久前拿去一家珠宝加工店清洗抛光。然而在取回手链戴在手上时,她总感觉手链变细了,遂放在珠宝加工店前台的台秤上称一称,结果发现少了两克重。
据陈小姐称,这条手链是老妈将自己的一条项链一分为二重新打造的,其中一条送给了嫂子,还有一条就戴在自己手上。“手链加工好了,老妈还专门称了一下,两条都是12克,可现在就剩10克了,少了整整两克!”
可加工店的老板却不这么认为,他表示,不论是手链还是戒子等黄金首饰,清洗后消费者都会感觉变小了,那是因为首饰表面的污垢被清洗掉了,所以感觉小了,轻了,但真正黄金的克数不会有变化。
陈小姐坚持手链清洗后少了两克,珠宝加工店也坚持没有“苛扣”消费者黄金,双方说法不一,闹到当地工商部门。由于陈小姐在清洗前没有当场称重,也不能提供手链重量的原始票据,让工商部门也难以调解,最终只有自认倒霉。
针对陈小姐的遭遇,连云工商部门表示,随着品牌珠宝店的兴起,近年来,有关黄金清洗、加工方面的投诉有所减少。大一点的品牌珠宝店都有自己的售后团队,并针对自家销售的珠宝首饰,提供终身免费清洗等服务,且服务相对正规。
连云工商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有一部分消费者会贪图便宜,将黄金珠宝送去街头巷尾的小加工店清洗加工。据悉,虽然小珠宝加工店的加工费用相对便宜,但不少都存在加工技术不过关、工艺不到位、加工出来的珠宝做工粗糙的问题,有的非法珠宝加工点甚至还存在“苛扣”顾客黄金的不法行为。
首饰清洗损耗范围应提前谈好
中国经济网记者电话采访多家大型金饰售后加工点,发现金饰翻新的损耗标准相差巨大。一家金饰加工点的工作人员介绍,金饰加工会出现一些损耗,24K黄金正常损耗1%,K金铂金正常损耗20%,手工金饰正常损耗20%。如果市民金饰翻新过程中损耗在标准之内,加工点就不承担责任。
而另一家大型金饰加工点的损耗标准则是:24K金制作损耗大概是5%至30%,750K金制作损耗约30%至40%,Pt铂金类损耗约为20%。
记者又询问了大约3家规模较小的加工店,工作人员称,“他们做首饰翻新没有固定的损耗标准,但损耗也都不少。”
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在清洗金饰过程中,如果加工店用盐酸清洗金饰,那是可以的,但一些清洗金饰的小店用的不是盐酸,而是暗中加入‘王水’来溶解黄金,从而达到暗中啃啮顾客金饰的目的。溶解了黄金的‘王水’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再提炼出黄金,那些不规矩的从业者就可以从中牟取暴利。”
就消费者在金店清洗、翻新金饰时出现“被缩水”的情况,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首饰清洗造成的损耗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出于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考虑,提醒消费者在金饰加工店清洗或者维修饰品之前,要先与饰品店加工人员达成协议,在加工过程中会出现多大的损耗,损耗范围大致在什么范围内,珠宝店的工匠应该事先告知消费者,消费者也应事先和对方就此进行协商。”
“如果消费者认为损耗超出正常范围就可以投诉,最重要的是,消费者手上要留有证据,在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向公安部门报案或者向消费者协会投诉。”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网记者强调。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