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肇事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人擅自逃离事故现场,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等一系列不确定行为。其目的也是为了规避相关责任。如果一方在交通事故后逃跑,他应该承担全部责任,有证据证明对方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
肇事逃逸后的责任如何认定?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一种主客观行为,即行为人既要有逃逸的客观外在行为,又要有逃逸的故意,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而逃逸,以逃避法律追究,可见逃逸行为的心态只能是故意。如果只具有离开现场的外在特征,没有主观的逃跑意图,在这里就不能认为是“逃逸”。因此,有必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把握交通事故后的逃逸行为。
首先,逃逸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行为人要知道事故。如果行为人在不知道事故的情况下继续驾驶,主观上是无害的。这种情况下,演员只是正常驾驶。所谓的“逃逸”是无法成立的。行为人因逃逸被处罚的,追究其刑事责任是典型的客观归责,无论从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还是从司法公正的角度,都不适合。当然,这里的“明知”并不要求肇事者对其中的所有细节都有具体的了解,只要他们坚持主客观统一的原则,知道造成事故的概率和可能性就符合要求。
其次,逃避救助义务,进而逃避责任。正常情况下,逃逸人不履行救助义务和逃避责任的动机是一致的,但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能存在不逃避救助义务但尽力逃避造成事故的责任或不履行救助义务但不逃避责任的情况。比如前一种情况,受害者被开车重伤后被尽快送往医院,但随后就离开了。只要有逃避救助义务和逃避责任两种动机中的任何一种,就应该认为已经逃避了。
交通肇事逃逸怎么处理?
一、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和逃逸行为。
如果行为人违反规则造成事故,只会对受害人造成轻微伤害或牲畜(如猪、牛、羊等)死亡。财产损失金额也会小。此时,如果行为人的逃逸行为未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且行为人不构成犯罪的,对肇事者可由公安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按规定,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也可以处15日以下拘留。
二、交通事故构成犯罪且逃逸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行为人违法驾驶,造成重大伤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此时,肇事者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同时肇事者为了逃避法律调查而驾车逃跑,但逃跑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这种情况符合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加重处罚,行为人应当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逃逸无严重后果的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1.当行为人在交通事故后逃逸时,受害人得到他人及时救助而脱离危险,未造成死亡或严重残疾。
2.虽然被害人在逃逸过程中死亡,但逃逸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并无因果关系。
3.肇事者将其他人撞成重伤,但没有造成他们死亡的真正危险。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 55 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