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科技7月21日讯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正在像水、电等一样,成为一种生产生活中必不可不少的重要资源,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很多现代科技的发展都离不开算力的支撑。据7月17日举行的2023中国算力(基础设施)大会新闻发布会透露,近五年来,我国数据中心机架数量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截至2022年底,在用标准机架超过650万架,算力总规模达180EFLOPS,存力总规模超过1000EB(1万亿GB)。而我国算力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对基础设施的自主创新。尤其是以龙芯中科等企业组成的芯片“国家队”,近年来在CPU、GPU等处理芯片自主研发上取得不断突破,为我国算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算力从广义上讲指的是计算机设备或计算/数据中心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一台计算机上,算力大多源于CPU和GPU等芯片,因此CPU、GPU的性能,决定了算力的增长速度和成本。相比海外,我国对于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算力也多源自海外厂商所制造的CPU。这也意味着我国算力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被“卡脖子“的风险。但近年来,随着以龙芯中科为代表的国产自研CPU厂商逐渐崛起,这一局面得到了很大改观。
2002年,由胡伟武所领导的中科院计算机所项目组,成功研发了我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虽然在性能上与英特尔、AMD等海外厂商的芯片仍有较大差距,但这款国产CPU的出现,却为我国芯片的自研之路打开了希望的大门。
国产自研究芯片想要由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化产品,还要经过市场的检验。2008年,由中科院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牵头出资,成立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旨在依托“龙芯”十余年的研发技术,将“龙芯”处理器研发成果产业化。为争取技术不断进步的时间,龙芯中科首先将目光投向了海外CPU巨头不重视的工业控制领域。在不断投入巨额研发经费的基础上,2016年龙芯CPU终于迎来了市场爆发,年销售量迅速由几万片激增至上百万片。2022年龙芯中科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成为国产CPU第一股。
2.08 亿元、3.22 亿元、3.13亿元,是龙芯中科近3年在研发上投入的金额。在年营收40%以上作为研发经费的持续投入下,龙芯的性能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面向桌面应用的龙芯3A5000,以及面向服务器应用的3C5000、3D5000等5000系列CPU,性能均已接近国际主流CPU水平。采用16核设计的龙芯3C5000芯片部分性能指标,甚至已超越国产64核ARM架构服务器CPU。
据公开信息显示,龙芯下一代产品3A6000芯片目前也已开始流片,计划于今年4季度发布。该芯片采用了全新设计的LA664核心,相对于3A5000芯片,相同频率下整数通用性能提升40%,浮点通用性能提升60%,性能已达到英特尔十代酷睿处理器水平。同时LA664虽然微结构规模对比3A5000芯片采用的LA464核心更大,设计更加复杂,但相同工艺下的核心面积反而减小达20%,这意味着该款CPU的生产成本也将得到降低。
而龙芯中科自主研发的LoongArch(龙架构),更是完全独立于Wintel(微软+英特尔)体系和AA(ARM+安卓)体系的第三套CPU指令集架构。这一架构的出现,使龙芯在设计上彻底摆脱了x86、ARM等海外架构的掣肘,为搭建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业生态铺平了道路。目前,龙架构在Linux环境下的软件生态,如龙芯Linux浏览器的兼容性、龙芯Linux平台的打印机兼容性等,已局部持平甚至超越了x86和ARM等国际主流CPU架构。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