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中国教科书中。中国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二年(公元606年),终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5年)九月二日,共持续了1299年。
隋文帝三年下诏举贤良,十八年“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虽然出现了“科举”二字,但实际上仍然是高官推荐,很难通过考试来判断是否能达到这两个标准。很多认为科举真正成型在唐朝。
而在两晋时代朝廷已对所举孝廉、秀才采取考试录用的方法。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魏晋时期由世家大族大族垄断的九品中制,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立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两科,但依然是朝臣举荐。
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立“进士科”招收进士,考核考生对时事的看法,根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唐沿隋的制度,所以有两种,常举和制举。武则天创造了殿试和武举。 在最初的几百年里,科举制度充满了活力。
比如诗赋,曾经是唐代科举中的重要项目,要求人们有足够的自然知识、文化知识和想象力,这对人们活跃思维、陶冶情操非常有帮助。策问是主试者向考生提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生产等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考生发表意见,给予书面回答。
在初唐和明朝,策问必须答策问三道,进士科须答五道这是一种很好的考试方法,它可以使中的学者从死记硬背儒家经典和面对现实中解脱出来,用儒家经典和历史知识研究政治、法律、金融等社会问题,有助于促进知识分子政治见解和才能的形成。从唐代到宋代,有五种科举考试,即口口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等五种。这算比现代的入学考试还要综合全面!
据记载,唐高祖“辛已(四年,621年)岁四月十一日,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进士,明于理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特入贡。”这封信明确指出,向州县“贡”的人才必须通过考试,而不是长官们所看好的。对考生的学历要求也相对宽松。虽然有“为乡曲所称者”这样的条件,但因为考的未必会被“贡”,地方官大概也是乐意更多的人去考,以选出真正合格的,从而获得皇帝的信任。
这两项非常重要,是中国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所要求的。这大概是第一次明确指出,那些从基层“进贡”到中中央的人通过了州县的考试,而考生并不是官方推荐的。因此,可以说这是中科举制度的真正开端。
后来科举这一具体制度不断暴露其弊端,不断完善。然而,从基层开始,人才是通过考试而不是根据官员或当地有权有势的人物的意愿引进的,这一点没有改变。这才是科举制度的真正联系。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