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要问番茄什么时候传入中国,据悉番茄在明朝时传入我国。番茄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1523年,番茄由墨西哥传到西班牙、葡萄牙,1550年前后传到意大利,1575年相继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当时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为食用蔬菜栽培。我国栽培番茄是从50年代初开始迅速发展,现已成为我国的主要果菜之一。
番茄在中国的历史
(一)番茄传入中国的途径
(1)番茄可能是由海路传入我国的
唐代以后,陆上丝绸之路阻塞,而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又一重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由中国沿海港口出发,经过南海,直至波斯湾,将中国的丝绸、瓷器、香料等物产运往欧洲;而中国也不断引进新的农作物,其中美洲作物占了很大的比重。
所以,番茄传入我国的途径可能有两条:一条是从欧洲沿印度洋经过马来、爪哇等地传入我国南方沿海城市;另一条是经“太平洋丝绸之路”,从美洲先传到菲律宾,然后进一步传到我国沿海。因为十七世纪,番茄已经传到菲律宾,所以极有可能经东南亚传入我国。另外,西属美洲作物的玉米、马铃薯、向日葵等也是通过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传入的,这是佐证。
(2)番茄可能是从荷兰传到台湾的
1622年荷兰占据台湾后,很可能传入番茄。在荷兰垦殖农业中,曾移植了不少新式蔬果,例如荷兰豆(豌豆)、番僵(辣椒)、番芥蓝、番茄(台南称柑仔蜜)等。康熙、乾隆年间的《台湾府志》、《台湾县志》等诸多地方志中有多处“柑仔蜜”的记载。如柑仔蜜“形如柿,细如橘,可和糖煮茶品”、柑仔蜜“形如弹子而差大,和可充茶品”,由此推知,康熙年间番茄传入台湾的可能性很大。
(3)20世纪初番茄从俄罗斯传入也是另一途道
民国四年、民国十九《呼兰县志》中有记载:“洋柿:草本俄种也。实硕大逾于晋产,枚重五六两,生青熟红,味微甜。”此外,民国二十一年《黑龙江志编》也记载有“洋柿,俄罗斯种也”。可见,民国初期从俄罗斯引种至黑龙江属于番茄的再次传入,也是传入途径之一。
(二)番茄在中国的引种与推广历程
(1)明清时期番茄引种与缓慢传播
番茄传入我国后,国人最初将其与本土植物相似者归类,大部分地方将其归在柿类,因其引自国外,故称之为西番柿或蕃柿。地方志中最早称“西番柿”的省份是山西,此后陕西、山东、河北等地方志也有多处记载。
番茄于明末引种到我国后,长期作为观赏性植物,所以传播速度缓慢且具有一定的间断性。清代初期康熙、乾隆年间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以及华北的山西、河北、山东、陕西等地区。从早期贵州、云南以及台湾的记载情况来看都支持从海路传入一说,所以番茄先引种到沿海特别可能是广东一带,然后再传到贵州、云南。
山西则很可能是由当时著名的晋商作为罕见之物带回老家山西的,然后以山西为次级中心,再分别向山东、陕西、河北等地区传播。值得一提的是,华北地区都称之为西番柿。到清朝中后期,除了华北新增几处外,已经扩展到内地的湖南、沿海的江苏、浙江等地。
(2)民国时期番茄的推广与分布
民国时期,番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各地方志关于番茄的记载渐渐多起来,性状描述也比较详尽,番茄的称谓在北方基本上一致,或洋柿子或番茄,而南方则比较复杂,如“红柿”、“红茄”、“洋辣子”、“状元红”等。
在民国初期,黑龙江才有番茄的栽培,从有关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黑龙江的番茄是从俄罗斯引种的。此后,其他各地便逐渐有了番茄的记载,如华北地区的陕西、山东、河北、河南等;沿海地区的江苏、福建、广东以及广西等;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从以上各地的地方志中的记载不难看出,民国时期番茄的食用性受到人们的重视,开始由观赏性向食用性过渡,但是食用者不多,种植的人则是更少,主要是集中在大城市的郊区。此后,我国很多学校、研究单位以及园艺所、恳务所等纷纷引进番茄品种,番茄的栽培事业才逐渐兴旺起来。
(3)建国以来番茄的生产与发展
解放后,我国大、中城市郊区番茄生产越来越普遍,最后农村也开始大规模的栽培和普及,番茄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主要蔬菜,主要表现在传播区域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
首先就是从我国近年来农业统计资料来看,全国绝大部分省市中都有番茄统计,足见番茄传播区域之广。其次,从全国番茄栽培面积来看,大面积栽培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全国各大中城市广泛种植,由于当时的土壤中含有的病毒较少,所以种植面积一直呈上升的趋势,但是,随着土壤中病毒含量的增加,番茄的产量开始逐渐降低,面积也开始逐年减少。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 5855973@qq.com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